□鄧海建
  12月8日,中央氣象臺將霧、霾雙預警降為黃色,這已是發佈雙預警的第七天。這兩天,因北風出現,華北地區霧霾開始逐漸消散。至此,伴隨著12汽車借款月來臨出現的這場霧霾,已波及25省份,100多個大中型城市。中國氣象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國平均霧霾天數為52年來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蘇等13地均創下“歷史紀錄”。(12月9日《新京報》)
  霧霾的煩惱,終於從京津冀的噴嚏發展到長三角的感冒。那些“執子之手”而看不到臉的冷笑話,終於可以隨便換個城市名都通用起來了。霧霾遲早會散去,而PM2.5的糾結也不僅僅是爆表的問題,但眼下最急迫的是,面對屢屢輕易破紀錄的霧霾,我們究建築設計竟還能做些什麼?
  這個問題多少有些無力感,起碼眼下來說還是這樣。一者有巢氏房屋,譬如環保部負責環境應急的專家表示,霧霾應急主要還是各個省為單位做,難以做到更大範圍的應急減排。因為,有很多車輛在各省之間日常運輸,全部限行的話,會影響正常的社會經濟生活秩序。目前主要是各省細化方案,區分外地車輛和本地車輛,將限行集中在城區裡面。二者,根據環保部門的通報可以發現,霧霾的成因一方面是氣候原因,即靜穩天氣不利於污染物擴散,另一方面是大量污染排放源源不斷。雖說氣候是外因,但是在污染排放難以立即減少的情況下,外因就成了決定性因素。換句話說,眼下城市的好天色,基本還真的是靠“大風吹”。
  說這些,並不是要否認長效治理。事實上,解決霧霾的關鍵,還在於“點滴累進”。去年,環保部、發改委、財政部就聯合下發了《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票貼規劃》,這一規劃也是我國第一部綜合性大氣污染防治規劃。此後是今年9月,國務院又發佈《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十條措施,被稱之為“國十條”,進一步推進了治理進程。地方治理似乎也沒閑著,譬如上海市在12月5日和6日先後啟動重度污染和嚴重污染應急措施後,實施重點工業企業限產限污或停產、停駛30%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公務用車等。只是,面對“霧霾致京港澳高速擁堵,12小時貨車只挪3米”等現狀,公眾還是有點等不及的焦慮。
  事實上,借貸眼下可做的、能做的、該做的,還有不少靜悄悄處在“空窗期”。
  一是監管可能還大有空間。譬如12月8日,霧霾大範圍來襲,山東17市幾乎全線失守,而就在當天山東省環保廳組織的一次突擊檢查中,竟有企業把執法人員攔在門外。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的矛盾與對壘,考驗的不僅是環境執法的剛性問題。
  二是協同機制還很蒼白。在不久前的2013中國城市學年會上,杭州代市長張鴻銘就提出“走出霧霾困境、區域聯動很關鍵”的觀點。此後,環保部長周生賢也強調,建立大氣污染防治部際協調機制是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要舉措。遺憾的是,眼下基本還是各自為政、甚至以鄰為壑。協同治理的能力、區域聯動的機制,亟待構建。
  如果將連日來的霧霾視為一張張城市應急的考卷,成績千姿百態、答案五花八門。要讓市民少些吐槽,關鍵還是看職能部門多些行動吧。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在治理霧霾的問題上,相關的政府部門不能把主要矛盾對準普通公眾,僅僅盯著老百姓的竈台和私家車。治理霧霾,當然需要公民參與社會協作,但是誰是“主菜”誰是“配菜”一定要明確下來。每個人都期待綠色中國,不同的主體必須盡到相應的責任,這其間,政府部門的第一責任必須明確。
  (原標題:治理霧霾不應有“空窗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v58ovaz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