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青年郭銳一天的生活是從菜園裡開始的——每天清晨,郭銳在農場的菜園裡溜上一圈,觀察各種蔬菜、瓜果的長勢,查看有沒有嚴重的蟲害。
  郭銳一年前正式開始“社區支持農業”的實踐。他在鄉村農場里採用有機方式種植各種果蔬,將農產品直接供應給遠在廣州市區的訂購客戶。這群與農場有著穩固信任關係的城市消費者,在郭銳的農場遭受水災之後,也曾自發地捐款幫助農場災後重建。
  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的“社區支持農業”理念,在近些年被實踐者引入國內。理論上講,這種基於相互信任與風險共擔的城鄉互助關係,既能保障城市消費者享受到健康的有機農產品,又能幫助有機農業的生產者打開城市市場。
  近幾年,省內一些機構與農戶也開始了“社區支持農業”的有益探索。不過,這一理念要真正發揮實效,實踐者仍須突破資金支持、市場開拓等多重困境,而城鄉之間信任關係的建立,也非一朝一夕之功。
  返鄉青年??
  新型農業理念的實踐者
  在“社區支持農業”的模式框架中,社區消費者將以較市場價更高的價格預訂農產品,農民則要保證以有機生態的方式生產農產品,在此期間,消費者與農民將共同承擔可能的生產風險。在這一框架中,郭銳正是扮演了農業生產者的角色。
  郭銳在2005年從華南農業大學畢業,此後成為江西一家大型生物實驗室的實驗員。工作3年之後,郭銳辭了工作回到廣州從化,一頭扎進了自家的小農場。
  生物技術專業出身的郭銳正是在2008年接觸到“社區支持農業”的理念,他很快被這一理念所吸引,並由此返鄉成為一名農民。
  “社區支持農業”理念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當時瑞士的一些城市消費者為了尋找安全的食物,與農民建立直接穩定的合作關係,共同承擔生產風險並分享有機生活的好處。這一理念此後在世界範圍內傳播,2008年,中國開始有機構以此理念為目標,探索“社區支持農業”在國內的可行模式。
  郭銳占地40餘畝的生態農場位於廣州市從化區太平鎮。不過,在最初開辦農場的幾年裡,郭銳更多的只是一個生態農產品的種植戶。他當時種植蔬菜和瓜果,喂養當地品種的黑土豬,“但都要自己去找銷售渠道,很困難,也沒精力。”郭銳說。
  “社區支持農業”模式的基本要素,是在農民與社區消費者之間建立聯繫。對於郭銳而言,這一模式的真正實現,是在2013年11月與沃土工坊合作之後。後者是一家以“社區支持農業”為理念,專門為城市消費者與偏遠地區的小農戶牽線搭橋的社會企業。按照雙方約定,郭銳的農場必須完全以有機的方式生產農產品,而沃土工坊則負責為其尋找銷路,併在城市消費者與農場之間幫助建立信任關係。
  農產品完全按照有機方式生產,這是“社區支持農業”模式的一個基本前提。
  “沃土工坊為有機農產品尋找市場,也必須監督農場的生產必須是有機方式,但這不僅僅只靠沃土工坊的監督。”沃土工坊負責人郝冠輝表示,目前,在有機食品的生產方面缺乏成熟的監管體系,而在認證方面,有機食品的第三方認證費用往往達到數萬元,一般小農戶也很難承擔。因此,有機農業一般都採用消費者參與式的保障體系,來解決信任問題。
  郭銳的農場,原本就有一些農家樂的項目,不時有些城裡人來此體驗鄉村生活。在郭銳的農場與沃土工坊合作之後,雙方都會不定時地邀請城市的消費者來到農場,實地參觀農場的種植過程。
  郝冠輝說,這幾年,沃土工坊除了通過網站和食物單不定期推出內部小報,讓購買者能瞭解食物背後的故事和更多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之外,還組織城市消費者參加各種下鄉活動,比如農耕播種收割活動、親子鄉村游。
  互信互助??
  “社區支持農業”成功的紐帶
  在“社區支持農業”的理念框架中,農場與社區之間並不只是簡單的買賣關係,更是一種可以共擔風險、相互支持與信任的緊密關係。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面,“社區支持農業”仍是一個相對陌生的理念。讓更多的城市消費者接受價格更高的有機產品,乃至與農業生產者建立城鄉互助關係,這顯然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此前,沃土工坊與城市消費者建立聯繫的主要途徑,是向潛在客戶海量發送電子郵件,以此推廣有機生態理念和銷售配送產品。此前幾年只有8名工作人員的沃土工坊,花了5年時間,累積了1000多名穩定的訂購客戶。
  消費者數量發生顯著的小幅度增長是在電商介入之後。今年5月,沃土工坊啟用了微信平臺,早期的1000多名訂購客戶成為第一批粉絲。此後,靠著熟人關係網的傳播,沃土工坊的粉絲量在半年間增加到8200多人,其中有2000多名新增粉絲成為新的訂購客戶。
  “這相當於平均一個月就超過了過去一年的客戶累計數。” 郝冠輝說,這讓他突然有些招架不住,而沃土工坊的工作人員也迅速擴充到27人。
  郝冠輝認為,通過熟人傳播發展的客戶群,往往具有較高的情感黏合度,而且對於有機農業和“社區支持農業”的理念一般都較為認可。也正因此,這些客戶與沃土工坊以及農場之間,相對容易建立穩固的信任關係。
  今年雨季,與沃土工坊直接聯繫的幾家農場遭受水災,得知此消息後,有不少客戶自發地給小農場捐款,幫助他們災後重建。郭銳當時認為,農場不過是將農產品賣給了客戶,沒有理由接受客戶的捐款。沃土工坊的工作人員向他解釋說,客戶願意支持農場災後重建,這表明瞭客戶對於有機農業的認同,而這種共擔風險的信任關係,也正是“社區支持農業”理念所冀望的。
  郭銳的農場當時仍然處於虧損狀態,在水災中亦損失不小,他最終接受了客戶的捐款,同時他更加意識到:“要加倍回報客戶,往後要提供更加優質的健康食材。”
  2011年初,沃土工坊、廣東綠耕社工工作發展中心(以下簡稱“綠耕中心”)等數家運營城鄉農業互助的機構,抱團發起一個推廣“社區支持農業”理念的平臺——城鄉匯。這個聯盟性的服務平臺,每個月在廣州的大型商場、車站等人流密集的場所舉行至少一場小型“農墟”,參與機構一方面可以集中展銷各自的生態農產品,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城市消費者推廣生態環保的理念。
  今年10月中旬,城鄉匯在廣州保利中環廣場舉辦了一場主題為“秋天的童話”的農產品集市。此時經過幾年醞釀的城鄉匯,已經聚集了20多家機構和小農戶加盟,這些來自省內各地的生態有機農業的實踐者,帶著各自的果蔬、酒水,手工作品,一起在繁華都市的高樓之下擺起了農墟,吸引了許多城市人的駐足關註。
  農業經營者??
  高成本之下靠理想支撐
  在廣州,目前仍在起步階段的“社區支持農業”實踐,更多是依靠理想者的堅持下才得以延續。困厄他們的,是有機產品的高成本運作。從長遠來看,如何突破市場需求的困境,實現有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這是考驗這一模式能否維繫長久的關鍵。僅靠理念,是不能在田野上長出禾苗的。
  廣州市從化區長流村23歲的青年農民楊銳堂是在綠耕中心支持下,成為從事“農業支持社區”服務的返鄉務農青年,他此前一度在廣州開家小店,生意受挫後返回家鄉長流村。當時,綠耕中心已在長流村開展以城鄉合作為主旨的駐村社工服務,其中一個項目正是引導村民生產有機農產品,並負責為其在城市打開銷路。在家賦閑的楊銳堂加入了綠耕中心農產品小組,與村民一起種植青梅,加工梅酒梅汁。
  綠耕中心的銷售主要依靠其在大城市的直銷店,以及機構的人脈資源。一年下來,楊銳堂的小組可以通過綠耕中心賣出300多公斤青梅加工品。儘管楊銳堂對於綠耕中心所倡導的生態環保與城鄉互助的精神十分認同,但每年1萬多元的收入,還是讓他感到有些偏低。
  中小農戶收入不足,既是因為有機產品的市場銷路仍未打開,也與有機種植的高成本投入相關。
  有機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往往是一般農產品的2—4倍,但其生產成本同樣是一般農產品的兩三倍。與此同時,由於有機種植不能施用化肥、農藥,且耕作過程更加精細,其所需要的人工數量往往是一般種植的3倍,而最終的產量則相對較低。
  以郭銳的農場為例,他每畝地一年的租金是800元左右,雇請人工成本大約在每天65元,核算下來,每斤菜心的平均成本大約是8元,而其通過沃土工坊銷售的市場價大約為13元/斤,最終郭銳分到的只有銷售收入的一半。也就是說,種植菜心的收入甚至還趕不上生產投入。對此,郭銳的指望是,只要堅持有機種植,土壤條件能夠慢慢改良,在幾年之後,農產品的產量能夠逐漸提升,虧本種植的現狀或許有望扭轉。
  除了生產成本較高,對於小規模種植的農戶而言,配送成本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綠耕中心雇車從長流村往廣州市區運輸農產品,每趟的運費大約是500元。為了節省開支,綠耕中心的駐點社工,常常是在每月的假期回廣州市區時,順便扛著裝滿農產品的包裹去擠班車。
  在郭銳看來,諸如廣州一類的大城市,對於有機農產品的消費潛力其實很大,但是要鎖定這些目標群體並不容易。郭銳也考慮過對市區的高檔社區進行深度開發,挖掘市場潛力,但這需要不菲的資金投入,而這並不是他目前所能承擔的。
  由於農場運營的狀況並不算十分理想,郭銳的家人對於他投身有機農業的嘗試仍然有些不理解。“農場的堅持,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著一股信念在支撐。”郭銳說。
  深耕社區??
  城鄉合作的多種可能
  小農場主郭銳有深耕城市社區的強烈願望,但一些具備資金實力的大農場主已開始嘗試。深耕社區,是推廣“社區支持農業”理念並真正打開城鄉互信互助和市場營銷通道的必要嘗試
  在綠耕中心專業督導張和清看來,對於“社區支持農業”的實踐效果,不應該只是用經濟的標準來考量。他更願意從一種新的生活觀與價值觀的角度,來看待這個理念的未來。
  謝章傑是“中國農場主聯盟”的發起人,這是一家堅持有機農業實踐的農場主抱團發展的互助平臺。謝章傑說,目前的國內市場,專門銷售有機農產品幾乎不可能賺錢,而成立農場主聯盟的目的,主要就是為瞭解決銷售問題,同時提升加盟成員的產品技術與質量,最終形成品牌營銷。
  今年10月底,“中國農場主聯盟”的7個農場主,在廣州市增城區鳳凰城小區聯合開設了一家名為“儂田公社”的品牌社區店,試圖在社區深度推廣“社區支持農業”的理念。
  謝章傑說,在社區開設直營店的目的,是希望真正深入並服務社區,他們可以在社區舉辦各種形式的活動,讓社區居民與郊區農村發生聯繫,進而促進城鄉合作互助。
  謝章傑與郭銳持同樣的觀點,深耕社區,是推廣“社區支持農業”理念並真正打開社區銷路的必要嘗試,“最初肯定是要虧錢,但這是未來的一種方向。”謝章傑說。
  對於中小農戶而言,他們要解決的問題是,在打開市場銷路之外,還包括基礎性的資金與技術支持。
  對此,沃土工坊也在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路。隨著近些年和郭銳一樣的返鄉青年越來越多,沃土工坊的工作重心也從和小農戶合作,逐漸傾向於扶持返鄉青年參與有機農業,併為此專門成立了“返鄉青年支持項目”。該項目為平臺內部的返鄉青年,提供1萬至2萬元1年內免息的小額貸款,鼓勵其進行有機農業的生產項目。
  郝冠輝說,為了建立內部成員的風險保障機制,沃土工坊還計劃建立“返鄉青年互助基金”,由每個返鄉青年共同拿出小額資金,作為內部成員的風險和發展基金。
  北京小毛驢市民農園是國內最早推動和實踐“社區支持農業”理念的機構,其實踐經驗如今已成為業內標桿。該機構副總經理黃志友表示,現今國內做有機生態種植的農戶和農場並不少,但普遍遇到的問題是,生產者與市場對接很難,“在陌生的社會裡,獲得信任的成本太高”。
  綠耕中心專業督導張和清更願意從一種新的生活觀與價值觀的角度,來看待這個理念的未來。他在2008年剛來到長流村時,看到的是一個近乎衰敗的村莊,青年村民離家打工,村裡只剩下老人和孩童。山坡上原本生態多樣的農作物,有的荒廢,有的被強行改種同樣的經濟作物。在綠耕中心社工駐點服務的幾年裡,他們試圖保護和重建正在被遺忘的鄉村文化與傳統,喚起村民對於村莊的文化認同,此舉吸引了部分青壯年村民返鄉安居。與此同時,綠耕中心引導村民進行有機種植,並逐漸恢復了長流村多元化農業種植的面貌,梅子樹、洛神花等當地農作物在漫山坡地上再現生機。
  在張和清的願景里,這是一個至少要駐村10年的計劃,而“社區支持農業”的城鄉合作理念,將在這樣一個漫長的時間里融入村民的生活當中。在張和清看來,這種實踐未必會帶來經濟效益的極大提升,但它或許能為未來的生活提供一種未知而另類的可能性。
  ■名詞解釋
  社區支持農業
  “社區支持農業”的理念在20世紀70年代起源於瑞士,併在日本得到最初的發展。當時一些城市消費者為了尋找安全食物,使城市和農村直接發生聯繫,建立城鄉之間的互助互利的關係。此後,這一理念在世界範圍內傳播,並延伸出更多內涵——社區消費者與農民相互支持,農民承諾帶來健康的食物,社區則與農民共同承擔農業生產風險,比如自然災害。
  “社區支持農業”理念在2008年傳入中國,一些以此理念為目標的機構和個人,正在摸索適合中國實情的經驗與模式。
  南方日報記者 李書龍
  見習記者 宋超  (原標題:農業新嘗試:城市廚房裡的農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v58ovazk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